「上辺だけの付き合い、私にはそれくらいが丁度いい」
-- 大垣内琴美・23歳・無職《パレード》 --
最近看了去年台北電影節時播出的電影《パレード》(東京同棲生活),
原作是吉田修一,
前陣子看過吉田修一的作品,則是妻夫木聰主演的《惡人》。
這部電影也是一樣,
不知道該怎麼說,
看了一次,覺得還蠻喜歡這種電影,
雖然一開始是為了看林遣都才看的。
有的電影…看到最後所流下的眼淚,
不是經由感動、憐憫所流下的,
而是發自內心,
透過電影裡人物的感受,
自身也感到強烈的孤獨感、空虛、寂寞…等,而自然而然流下的眼淚。
在驚覺自己怎麼流淚的當下,
反而更能回味起劇情裡的所要表達的意義,
也為自己的腦海裡劃下深刻的印象。
我是這麼想,
而這幾天終於也將吉田修一的這本原作小說《同棲生活》讀完了。
2010年《パレード》(東京同棲生活) 電影
CAST:藤原竜也、香里奈、貫地谷しほり、林遣都、小出恵介、竹財輝之助、野波麻帆、中村ゆり、正名僕蔵、キムラ緑子、石橋蓮司
導演:行定勳 (《GO!大暴走》、《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》)
榮獲2010柏林影展「費比西國際影評人榮譽獎」
2010香港亞洲電影大獎「最佳電影」入圍
2009釜山影展邀請作品
故事設定:
四個年輕男女機緣巧合地,同住於東京千歲烏山的一間二房一廳的小公寓裡,各自扮演「這個房間專屬的自己」,過著看似互相關心卻也互不干涉的同居生活。某天,一個從事「夜晚工作」(男妓)的小悟闖進了他們的生活,令五個人都開始有了些改變……。
主要登場人物介紹:
杉本良介(小出恵介):21歲,H大學經濟學部3年級
愛上了學長的女朋友,最後成為對方的第二個男朋友。
大垣內琴美(貫地谷しほり):23歲,無業
與來自同郷的新生代演員丸山談戀愛,幾乎都待在家裡拔著眉毛、等男友的電話。
相馬未來(香里奈):24歲,插畫家兼雜貨屋店長
自稱是插畫家,在幼年時期,父親對母親家暴而有著心靈陰影存在,時常藉酒買醉引發一些問題。
伊原直輝(藤原竜也):28歲
在獨立電影公司努力工作,在共同生活中猶如領導者的存在。
這個share house是他與前女友・美咲兩人共同居住的,
但是與前女友分手後,現在房間分租給其他人。
小窪悟(林遣都):18歲
自稱從事夜晚的工作,主要接的是男性客人,沒有固定的住處,
出現在share house的時候,沒有半個人知道他是誰,
甚至還認為他是最近附近發生的女性連續殺人事件的兇手,
後來才知道是未來喝醉酒後帶回來的。
裡面的人物都是從鄉下上京的。
原作跟電影有些許出入,
但對我來說,
原作小說是電影的導覽手冊,
幫助我對劇中角色人物做更深入的分析。
在電影裡,
只有有誰說「我出門囉」,一定會有人回答「慢走~」,
彼此就是這樣合諧的關係,
但是其實上這樣的對話只是像例行公式般的說出口。
白天待在家裡的幾乎都是琴美和良介。
在看著電視的時候,新聞裡報出最近這附近發生了狙擊女性的暴行事件。
在這樣一層不變的生活中,
金髮的小悟(林遣都)加入了這個群體。
大家都各自認為「這人應該是誰的朋友吧?」
所以都很正常的跟小悟聊天…
之後詢問了之下,並沒有半個人認識小悟。
後來小悟自己說是未來喝醉酒後被帶回家,
而他的工作就是在公園尋找同性老頭為對象,從事性的交易。
新加入的小悟真的很不可思議的是,
他總是穿插在各個角色間來去自如,談吐也很直率,
他對這裡的群體生活感到諸多疑問,
甚至覺得那些室友們都很偽善,
但他待在那個家,卻沒有半點不自在。
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就是這樣嗎,
每個人都不可能瞭解「真正的」對方,
因為連「真正的」自己,都可能要花時間去發掘,
即使擁有希望可以一個人的憧憬,
但人仍脫離不了群體生活。
電影或是小說中,
時常可以看見以「心理延遲」(拒絕長大)或是「米蟲」(モラトリアム人間)之類的角色,
但是在這部作品裡,
沒有看到這些缺陷部份、可以說是正常人的,
就只有直輝(藤原竜也)這個角色。
畢竟小說都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,
電影裡有一幕很有趣,是原作沒有的,
就是直輝(藤原竜也)跟蹤小悟(林遣都)的一段,
那樣的呈現方法反而更有窺探他人人生的感覺。
即使「時間」一樣在流逝,
但是每個人流逝的方式卻不盡相同。
最後描述直輝的部份,
可以發覺其他人的生活與內心也漸漸在轉變,
所有的人都拜託直輝幫忙,
那麼直輝自己呢?
我之前也有被人講過,
例如做某件事,明明就只是為了自己方便,
卻被誤以為是體貼他人的作為,
久而久之就被傳說我人很好,
對陌生人來說就產生了定見。
劇中直輝對未來說:
『「universe」是一個宇宙(世界)。「multiverse」則是多宇宙。』
人們都生存在同一個世界,但是人們內心的宇宙卻各不相同,
人與人之間真的能夠彼此瞭解嗎?即使看的東西一樣體會卻不相同?
直輝曾說前女友美咲覺得以前跟他一起同居時,
屋子裡好像還有其他人存在,
這究竟是什麼意思?
等看到結尾,出現了會令人驚訝的殺人魔場景。
小說裡出現這樣突兀的場面描寫,
我真的覺得莫名奇妙也感到有點厭惡,
尤其是兇手的心理實在沒有辦法了解,
動機也沒有敘明。
電影中則是一開始就有先埋下殺人魔事件的伏筆,
其實看到最後我已經忘記有這個事件,
因為太沉迷於角色的內心發展,
所以最後一幕殘忍的毆打女人致死的鏡頭,真的很突然,
但是也豁然開朗。
或許多數人都認為最後面沒有必要加上殺人場景這一段,
但如果沒有這一段,
我反而會覺得少了些什麼,
小悟目擊後只說「大家都是裝作不知情而已」也許是最自然的,
應該說可以藉由殺人事件,
以及他們與殺人魔共同居住這一件事實,
來看清人與人之間相處是「看似合諧」卻不然,這個恐怖的「真相」。
其實光是想著之前所有的人物對話看到最後,
也許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,
是不是其他「四個室友」都是在直輝前女友離家後所製造出來的幻覺?
其他人都是他的人格分身?
也就是說…
從頭到尾只有直輝自己住在這個家裡?
最後最後一幕,
每個人看著直輝(藤原竜也)的冷冷眼神,讓人寒毛直豎,
彷彿是用眼神在對他說,
我們努力維持的關係不能因你而被破壞。
原作小說曾經得到第15回山本周五郎賞,
當時的評審*花村萬月,給的評價則表明"態度不明",
他認為小說最後出現的殺人魔,根本就是不需要加註的。
「通り魔とか、要らなかったねえ。なぜこんなものを付け加えたのか。」
「最後の女の顔をつぶす場面が非常に引っかかって、ここまで書ける人が、何でこんなつまらないことをしちゃったのかと気落ちしました。」
* 花村萬月 (小說家,其小說《皆月》、《鍺之夜》…等,都有被翻拍成電影)
心得寫的亂七八糟,
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
但不可否認的是,自己所認識的對方只是"我自己"的認知或想像,
真正的對方...其實是怎麼樣的人,並不能說完全了解,
如同《パレード》裡的五人關係,也是各自基於這個道理,才得以成立且持續下去。
但是這是個蠻令人思考,且覺得不錯的作品就是了。